文明铸魂 融合赋能 粮家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
在辽河南岸,有一个仅有678户人家的小村庄——兴隆台区新工街道粮家村。谁能想到,这个曾经被称为“狼窝村”的地方,如今已华丽转身,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,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。
近年来,粮家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大棋牌,大棋牌游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,以创建全国文明村为目标,积极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。村“两委”以精神文明建设为重要抓手,通过“强阵地、树新风、聚合力”,让文明实践在这片土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。
在硬件设施建设上,粮家村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,对村庄进行全面改造升级。黑色路面直通家门口,公交、快递实现全覆盖,燃气管网、自来水接入每一户家庭,猪圈、厕所等实现“五进院”,卫生保洁全天候。村里还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工作,让乡村环境更加宜人。不仅如此,粮家村还注重精神文明阵地建设,建设了村文化广场、百姓大舞台、文明实践站、农家书屋等,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。如今,村里活动长年不断,百姓积极参与,邻里关系和睦,文明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。
文化是乡村的灵魂。粮家村深入挖掘辽河口农耕文明资源,成功打造新石器时代沙坨子遗址,让辽河人家的文明记忆得以传承。村史馆里的90件老物件,承载着浓浓的乡愁;农家书屋的5000余册藏书,为村民提供知识滋养。村里还积极引贤下乡,打造“忆、学、创”三位一体的“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”,借助全市“艺术点亮乡村”活动的契机,省、市书法名家将工作室搬到村里,义务授课300多个小时,培养出15名乡土书法家。如今,每逢红白喜事,乡土书法家们挥毫泼墨,写春联、送喜联、赠挽联,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,减少了不必要的人情往来,增添了浓厚的人情味和文化味。
为了树立乡村文明标杆,粮家村充分发挥“一约四会”作用,定期召开评议会,积极引导村民树立正确观念。在婚丧嫁娶方面,倡导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,已有27对新人选择旅行结婚,2户老人选择海葬。同时,推行文明积分制,将庭院美化、爱护环境、文明礼貌等文明行为量化,村民凭积分可在“文明超市”兑换大米、豆油等日用品,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。
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“红色引擎”。尽管村人均年收入已增长到2.8万元,但村“两委”依然关注着老百姓生活中的烦心事。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“两委”成员捐款10.6万元,并多方募集成立共同富裕基金,金额达到19.4万元,用于解决百姓基金,金额达到19.4万元,用于解决百姓急难愁盼、节日慰问及年底评优等。依托村集体经济,推出75岁以上老人医疗保险全额报销等六项惠民政策。此外,粮家村还注重城乡融合发展,积极举办“湿地桃花节”等活动,近5年,吸引城乡游客20余万人次;城里艺术团每年到村里开展文艺演出、送文化下乡10余场;村民自家产的农产品通过各种渠道端上了城里居民的餐桌,实现了城乡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。自2021年起,村集体收入达275万元,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。
7月28日,粮家村作为全国文明村代表在全省大会上表态发言,这不仅是对粮家村的充分肯定,也是对全域全面文明盘锦的有力鞭策。未来,粮家村将在长效机制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上持续发力。构建“村党支部书记牵头、小组分片、党员联户”的三级管理模式,联合多方成立“文明共建联盟”,设立专项基金,为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。深化移风易俗,修订村规民约,搭建议事平台;提质文化惠民,打造常态化文化活动;培育文明实践精品项目,推动文明实践服务向品牌化、项目化、专业化方向发展;融合文化赋能,打造特色活动,构建“文化滋养产业、产业反哺文明”的良性循环。
站在新的起点上,粮家村将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“坚持城乡融合发展”的重要要求,贯彻落实省、市会议精神,把荣誉转化为行动,持续扎根基层、拼搏奋进,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贡献粮家村力量。(信息来源:《盘锦日报》 记者杨懿楠)